启点学教育 (qidianxue.cn)

曹勇军:假期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日期 2023-10-20 引用 https://www.youtike.com/article/616.html       
拿起一本书,我们通常考虑的是有没有时间,这本书是否符合我的兴趣或读完是否有益,但很少问自己,我会读这本书吗?如何读这本书?读书需要方法吗?
庄子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书海无涯,读书没有单一的途径,几乎每个读书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方法。美国作家哈罗德·布鲁姆说:“当你的自我完全铸就时,就不再需要方法了。”而在这之前,我们仍然期待向善于阅读的人学习。
读书必须跨过三道坎
我发现,有三个问题可以说是读书的“元问题”——差不多所有的读书问题都由它而来。第一个是“懂”还是“不懂”,第二个是“有法”还是“无法”,第三个是“有用”还是“无用”。
读书必须跨过这三道坎。没有进入正题前,先说说读书时间从哪里来。这是教师读书最大的困惑。一个人找到读书的时间,应当看作是读书的第一能力。一线教师很忙,不可能像从前学生时代那样有大把的时间读书。那么,读书的时间从哪里来?在午后校园,我常看到学生一起打篮球,这些学生宁可不吃饭,也要花20多分钟过把球瘾。
这给我们启发:如果把读书当作人生第一乐事,哪怕不吃饭,得空就读一读,时间总会有的。而且我坚信,好书能够把你从硬着头皮读书的状态引入不知日之将夕、夜之将阑的快乐状态。阅读的时间从哪里来,是阅读的兴趣、快乐、获得感带来的。有了这些,可以让你放弃其他事情也要读书。
下面再来面对读书的三道坎。“懂”还是“不懂”,这大概是读书中要反复面对的问题。天下有三种书,第一种是“天书”,怎么读都读不懂,那就不必读;第二种是一读就懂的书,也可以不读,因为对你的提升价值有限;第三种是半懂不懂的书,你有兴趣但又有很多困惑和挑战,这种书对你的提升最大,读完一本就提升一步,抵达全新的境界。一时读不懂怎么办?可以“悬置起来”,暂时放一放,观其大略。读书不可能像教课文那样把每个地方都揉碎,弄得好像很透彻的样子。
好书应该是这样的,第一页不懂,读到第十页就懂了;第十页不懂的问题,这本书读完就懂了;这本书不懂的地方,那本书读完就懂了;30岁不懂的问题,40岁就懂了。要相信,暂时不懂的地方在后面会读懂,不要把阅读变成折磨自己的过程。
怎么算懂了呢?这里引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回答:“我读一本书,必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达出来,才觉得真的把这本书消化了。”读的过程中不断用自己的语言筛选组织书中的核心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就可以说基本读懂了。要纠正我们在语文课上养成的追求唯一标准答案的不良习惯,用自己的话表达阅读中个性化的理解。迈不过这个坎,就无法真正有效读书。
实际上,“懂”还是“不懂”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常常是随着视野拓展、知识积累,原本以为懂了的东西,后来发现理解得太肤浅,根本不能算真正懂了。此时,你处在一个新的“不懂”的状态,不是真的不懂,而是在呼唤一个新的更为深入的理解。如何让自己不断从“不懂”变成“懂”?要有一个求实的态度,坦诚自己在许多地方不懂。
具体有效的方法有二:一是讨论,约上二三好友一起讨论,即便找不到答案,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思路;二是写读书札记,把心得或困惑写出来,逼着自己深读、深思,让自己从“不懂”变成“懂”。
读书到底有没有方法?有人说有法,有人说无法,众说纷纭。读书方法不是图省事、走捷径。没有对阅读的热情痴迷,没有阅读的勤奋努力,方法一无所用。
我们读书都是从学习别人开始的,读书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是万能的。读书方法与阅读者个人的气质分不开,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有的人比较低调、内敛、沉稳,读书严谨,注重对书籍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的人张扬、空灵,注重文本之间的联想、比较、创造。一个读书人,要知道自己读书的长处和短处,补充丰富,形成更为成熟完整的阅读方法。
奥秘都是朴素的,读书方法无非两个:一个是“入乎其内”,尽量吃透文本、吃透原著。一个是“出乎其外”,以此书为触发,获得更多对书中内容的比较、组合、创造,形成自己对内容的个性化、创造性理解。没有“入乎其内”的基础,后面的都谈不上;没有“出乎其外”的功夫,书也是白读了。
许多人会问,书要读几遍呢,我尝试三遍阅读,颇有成效:第一遍是在书上勾勾画画、圈圈点点、评评注注;第二遍比较快,把原先做过记号的地方再看一下,加深印象;第三遍是把关键的地方尝试提炼一下,做成笔记或概要。
我理解的读书不是抓起一本书读读就算了,而是找到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那本书,用自己的方式阅读,引领人生发展和思想成熟,一本书“套”一本书,从一本书的阅读到专业的战略规划,推动自己阅读的进步,这才是读书。在这样的需求驱动下,当做笔记则做笔记,当概括则概括,当重读则重读,当研讨则研讨……方法自然就有了。
读书到底应该取“有用论”的态度,还是“无用论”的态度,不妨辨析一下。
什么叫“有用”?什么叫“无用”?“有用”是说马上就能用,让你获得成绩、取得成果;“无用”并不否定用处,只是超越眼前的小利益,着眼于人生长时段、大格局隐性的好处,着眼于精神的成长、人格的养成。两者都不否认“有用”,分歧在于什么才是真正的有用,有什么用。
我们应该把“有用论”与“无用论”协调起来:从大的人生发展上看,我们坚持“无用论”,在具体的某个阶段,我们不忽视“有用论”;有的书与我读书的方向、领域关系不大,不妨以“无用”视之,而有的书是我关注研究的重点,则必须以“有用”对待。有的阶段要全力以赴,完成读书任务,但也不妨用“无用论”给自己超越的引领。超越什么?超越琐碎狭隘、斤斤计较这些负面的东西。
在“有用论”的视域下,读书往往注重效率,强调刻苦、严谨,不马虎不苟且,高质量完成任务;“无用论”伴随的状态是自由的、闲适的、解放的。
可是你会发现,优秀的阅读者往往是两者结合在一起,既有刻苦、严谨的态度,又有轻松、自由的精神。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曾经说过一句话,我深以为然:“挂在口头的轻松与压在纸背的沉重,两者合而观之,才是真正的阅读生活。”这真是非深于读书者不能道出的至理名言。
来源 | 中国教育报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