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点学教育 (qidianxue.cn)

如何突破写作教学的瓶颈?于回归中寻找一条简约之路

日期 2023-10-16 引用 https://www.youtike.com/article/370.html       

      写作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中,重结果轻过程倾向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写作教学是一个过程性很强的活动,没有真实的过程难以实现真实写作的追求。就当下写作教学实际的状况看,我们要从过高的写作目标,过繁的写作程序,过死的写作评价的泥潭中走出来,在回归中寻找一条简约之路。

回归生活:熟悉地方也有风景

 

      有人说,现在的学生无生活。真的如此吗?事实并非尽然。教师需要设法教给学生一双慧眼,在熟悉的地方“发现”,看到美丽的风景。

      要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找到发现生活多彩的路径,这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首先,教师要有写作教学的整体规划的智慧。要根据写作教学的课程要求,学会布“点”,设计出独特有效的教学内容序列,把生活与教学内容勾连起来,把课标中看似抽象的目标要求具体化,能让写作教学拾级而上。

      例如分阶段话题设计,让学生根据话题回到生活中去有意观察,有主题收集资料。其次,教师要有写作教学的策略实施的智慧。要根据不同的写作话题内容,确定好教学策略,制定好实施教学的措施和具体目标。再次,教师要有写作教学的方法应用的智慧。方法不当常常会事倍功半。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的方法有很多。

      例如,特级教师曹勇军先生的“时事开讲”,每一次精彩的开讲,不仅让同学生分享了“时事”,更是一次议论文写作过程的共享。日记,常常被异化为“小作文”训练,而又听到他们常常叹息学生连日记都写得没有生活味。日记“作文化”了,学生自然也就把日记当“作文”写,常常也就程式化,套话空话假话多也不足为怪了。日记应该是学生自己生活的心灵记录本。教师如果把日记作为架起学生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精彩。

      相机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寻觅、发现。一位老师在当地的一家大型连锁超市欧特福开张后,设计了题为《走进欧特福》语文活动:一位学生完成了这样的写作片段:

      “当我走到一个小摊贩跟前时,一个声音把我拉扯过去。我转过头一看,原来是一位卖南瓜的老人,看样子已经50多岁了,但她干起活儿、拉起客来却不含糊,十分利索,我审视了一下她:一张泛黄的脸上,因连年的曝晒使皮肤变得干燥,一笑起来便显出层层皱纹,露出所剩无几的牙齿,透出一种朴实与真诚,唯一不老的是那双眼睛。在这双眼睛里透出一种活力,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得向往。”

      这一段文字无论遣词造句,还是对人物语言与肖像的刻画描摹,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很显然,有了生活,学生的笔下就会流淌出鲜活的文字来

 

回归自我:我手当写我心

 

      学者周国平说:“写作的快乐是向自己说话的快乐。真正爱写作的人爱他的自我,似乎一切快乐只有被这自我分享之后,才真正成其为快乐。他与人交谈似乎只是为了向自己说话,每到精彩之论,总要自己复述一遍。”

      而事实上,在大量的学生作文中,“我”的缺失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行文干瘪枯燥,只有骨架支撑,没有血肉丰满,或者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无我”导致情感的荒芜。亲情、师生情是学生考场作文最常见的选材方向。可是,很少有学生在写自己的母亲时,眼前坐着的不是自己的母亲;写自己的老师的,眼前浮现的不是自己的老师……

      没有了“我”与“我”的母亲,“我”与“我”的老师心的交流,情的融合,“我”的母亲都打动不了“我”,“我”的老师都无法与“我”对话,“编”出来文章又怎能感动、感染别人,又怎能唤起别人的共鸣呢?背离了“我”自己的“生活圈”和“情感场”,哪会有真情实感,那有叙事的真实呢?

      特级教师管建刚先生分析认为学生很容易被纷繁复杂的世界迷惑并迷惘,渐渐丢失自我,听不到自己内在的声音的召唤,也看不到内在的自我世界。学生常常肉眼打开了,心眼却是遮蔽的。学生常常用冷峻的眼光看自己,常常用貌似理性的表达写自己,自己的习作却与自己渐行渐远,自己与习作之间隔着一层厚障壁。

      写作教学要回归到学生的需要中去,为学生真实的表达自我,个性化地表达自我创造条件和拓展空间。没有自我的写作,没有自我的作文,是难以真正实现与读者的共鸣的。

      实现学生写作的自我回归,一条很重要的策略就是,教师要善于读懂学生的“心”。写作是什么,特级教师袁源老师回答说:写作,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更是一条自我抒发、调节和记录的途径,是未来社会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之一。因此,深切、深情关注学生的思想动荡、苦乐悲喜应该成为我们为师的应尽义务。

      时代会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留下印记,也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激起波澜。不同时代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和表达倾向,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发现自我,表达自我。如果我们的写作教学无视学生开放的心灵,止于写作技法的灌输,必然误入歧途。善于“读心”也是改进作文评价的有效路径。

      实现学生写作的自我回归,教师要善于设置写作情境。要让学生能在特定情境中抓住一闪念的感觉,找到自我,从一点出发激活自我,苏醒自我。好的习作,不仅能让读者读出作者这个“我”,也能让读者读出自己的这个“我”。

 

回归常识:从原点出发向远方

 

      只有找到写作教学的原点,才能实现创新,才能有更高远的追求。在当下情形中,有一点是肯定的:缺失常识,让写作教学迷失了应有的方向。对课标的过度解读、误读,是常识缺失的原因之一。

      什么是常识?教给学生搜集材料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如何构思立意,如何列提纲打草稿,教给学生批改的一般方法等等这些都是常识;与学生一起进行缩写、扩写、改写训练都是常识。

      大量的作文批阅成为语文教师沉重的压力,很多老师有相当一部分精力耗在了批阅作文上。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思维?让学生参与批阅活动,让学生自己修改,让学习小组相互修改,批阅评改也变成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过程,把这种单一师生之间的线性活动变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维的立体活动。

      写作教学最是一个急不得的事情,最需要经过一个系列化的过程性活动来完成的。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可能导致写作活动的失败。

      阅读与写作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阅读经典,就是种植精神的种子,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更加清明与健朗,让我们的学生变得仁爱和智慧。这些都是写作中最为重要的精神元素。没有丰富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要实现写作的飞跃,那显然是无稽之谈。语文教师要做好与写作教学相匹配的阅读经典的规划。

      回归常识,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教师的写作问题。教师下水,这是传统,也应该是一种常态。教师中出现的“不阅读、不写作、不研究”的问题的确值得我们反思。一个连自己都不写作的教师,如何真正有效引领学生去写作,又如何在学生的作文前有话语权呢?

      写作教学难,难在它是主观性、主体性极强的教学活动。写作教学同样需要从眼花缭乱的浮华中走出来,回归生活,回归自我,回归常识,选择一条简约之路。

作者 | 丁卫军,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