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点学教育 (qidianxue.cn)

【名师分享】好课的四个标准和课堂教学的导入与收尾技巧

日期 2023-03-20 引用 https://www.youtike.com/article/230.html       

1、你的课堂上,有生命的成长吗?

有人的第一层含义,当然是有学生。作为一位教师,应该努力从教育的本原来认识我们的课堂,教育是面对人,帮助人的生命生长的,着眼生命生长的课堂,必然是基于学生实际,要从学生生命生长需要出发的。

我们在课上总是习惯于指向考试,指向升学,我们灌输给学生的,很少是指向批判、体验、创造的。考试升学,找好工作,讨好老婆,过好日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着眼于人的,但是人生绝对不仅仅是这么一条直线,如果我们的课堂给他们的就这么一条直线,那么将来他们一旦遇到挫折,离开这个轨道的时候,他们就不知所措了。

2、给课堂注入个人风格

“有人”的第二层含义,就是有我们自己。所谓有我们自己就是要有我们的个人风格,是我的“课堂”,这里面包含着“我的”教学哲学。每个人包括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教师的个体意识,就会失去教学的创造性。

做教师的,学徒,到匠人,到艺人,到专家,这个过程中我们所教的每堂课本就是不一样的。这原本是常识,可是我们在课堂教学评价时往往只有一个标准,这标准更多的时候是无视施教教师和受教学生的。

3、课堂上要关注情境中的人

所谓“有人”,还包括不在场的人,比如教材的编写者,教学纲要、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制定者,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这些孩子身边的人,这才是我们挂在嘴上的“教学情景”。

课堂要“有料”

“有料”,换一个角度讲,就是课程资源。一堂好课,教师是会从实际的教学情境出发,开发和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的,这资源既有我们自身的经验积累,更来自与学生的互动。

课堂要“有趣”

所谓趣味性,就是课堂能让学生产生发现到某种稀罕之物的兴奋,迫不及待地要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与大家分享他的乐趣。人总是喜欢发掘神秘的宝藏,尤其是儿童。有趣的课堂,就是要带领学生走进神秘的境地,寻求知识的宝藏。

有趣的课堂会将学生的天赋、洞察力、以及多元的视野聚焦在他们对生命的挑战上,进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可能,也就会寻找到我们从未想过的答案。

课堂要“有变”

“有变”说的是一堂好课的每一个环节往往是“出乎意料”的,是随机的,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动态生成”。一堂好课是一定会根据课堂的实景调整教学预案和教学方法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张力,有灵气的。教学面对的是人,既然人是活的,我们怎么可以死守预先设定的教学方案呢,又怎么能够按照一个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呢?

其实,有变的课堂就是要打破我们对他人的迷信,对标准的迷信。我们的课堂要勇于挑战传统的模式,不能用一个不变的标准来认识自己。因为生命是多元的、变化的,决定了教育必须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刻板化、模式化,好的课堂总是会在变化中收获教与学的愉悦。

做到这“四有”,需要培养四种能力

如何上出这样的好课?我认为,还可以说四句话——就是需要学会四种能力,即解读文本的能力、灵动的能力,沉稳的能力,“得意忘形”的能力。

1、解读文本的能力:在文本中发现问题,才能培养出有“问题”的人 

应试教学的弊端之一是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真正的教育要做的是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有“问题”的人。要让学生有“问题”,自己先要成为有“问题”的人。教师对文本的阅读最要紧的就是从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善于思考的学生。

2、灵动的能力:捕捉课堂上灵光一闪的瞬间

所谓“灵动”,就是教育理论上讲的教育机智,我的理解是“课感”,也就是教师驾驭课堂的灵感。教师有了这种“灵动”,在课堂上才能够迅速发现、捕捉那些对课堂教学有帮助的瞬间,也才能够及时消解那些不利于教学的负面因素。

比如,课堂上突然有麻雀飞进了教室,怎么办?一是把它赶出去,二是不闻不问,再有就是相机引导,跟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前两种情况没有及时消解不利因素,而“相机引导”就是具有课堂的灵感,能将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为我所用。

3、沉稳的能力:别让浮躁的心态污染了课堂

所谓沉稳就是不浮躁,现在的课堂教学当中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尤其是低年级,就是动不动就表扬:“你真聪明!”“你怎么会想到这个问题的?”等等,过度就是一种浮躁。

许多情况下教师同样很急躁,比如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完成练习、在与教师的互动当中,出现了思维、语言、表达阻塞的时候,有的教师就会拉下脸来:“这个我都讲了多少遍了,你还不会?”

要想沉稳地驾驭课堂,一定要克服这种浮躁的心理,埋下头来,回到教育的本真。教育不仅仅是考试和升学,教育的作用是帮助学生丰富生命的色彩,拓展生命的厚度。比如适应生活、独立生活、改善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使人成为人。

4、“得意忘形”的能力:摆脱固有的模式束缚

教学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如果用统一的“模式”去教,就会很机械、很教条,所以好老师的课堂要达到“得意忘形”之境界。

“得意”包括三个维度:一是要“得教材之意”,也就是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主旨、特点和编写者的意图;二是要“得学生之意”,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需要,适时调控学生的情绪,使之渐入佳境;三是要“得课堂之意”,即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套不变的、机械的程序。

“忘形”是指,一个好教师,首先得忘掉自己的教师之形,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层面,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要时刻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二是要忘掉教材之形,即不拘泥于教材和教案,也不拘泥于某一种程式,而以自己的教育机智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三是要忘掉课堂之形,努力将课堂视为一个小社会和师生互动合作的舞台。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与学生的合作中享受到教育的乐趣。

老师的课堂如果没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能好在哪里呢?所以课堂想要摆脱某种模式束缚,老师就要根据自己固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特长,来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导读

导入及收尾是很重要课堂教学环节,它是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内容的纽带,是启迪思考和开发学生智力的良机。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对一堂课的开头和结尾的印象最为深刻,好的开头具有巨大的凝聚力,能把学生散乱的精力一下子集中到本节的内容上去,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课堂教学中的导入与收尾技巧,以期能抛砖引玉,启发我们的教学智慧。

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

1. 故事导入

讲传说、听故事是初中学生大都喜闻乐道的。上课伊始,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则美丽的传说,会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教师就可以把握住这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但是必须要使故事传说的内容能自然地和讲课内容联系起来。

2. 质疑导入

古人云:“学则须疑”,“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教师提出耐人寻味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悬念,促使他们动脑筋,认真思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则顺势引导,步入新课。

3. 复习导入

《教学论》中说:“复习不是为了修补倒坍的建筑物,而是添建一层新的楼房。”古语说:“温故而知新。”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

4. 联系导入

横向联系,是指联系运用学生已学过的其它学科(语文、数学、历史、生物、物理等)的知识,有效地利用心理学的知识迁移原理,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较快地转移注意力,激发对新知识的兴趣。

5. 悬念导入

教师通过提出疑问,制造矛盾,在教学中设置悬念,是导入新课的有效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悬念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启动思维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当学生处于这种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得“愤”、“悱”、状态时,教学过程将随之顺利高效地得以进行。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集趣味性和教育性,要从教材和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出发,切忌繁琐、冗长而影响学生的兴趣。

6. 演示导入

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幻灯等教具的演示,引导嘘声观察,提出新问题,进而过渡到新课教学之中。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成丰富生动的表象,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抓化,比较适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7. 激情导入

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借助于情境的刺激作用。在教学环境中,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正是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导入新课时教师如果能创设一种情绪气氛,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带着一种激情来学习,学生便能增强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8. 语言导入

美的语言总能打动人心,用恰当而优美的语言导入,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导语,若能恰到好处地用上比喻、押韵、对比等手法,再引用一些诗文名句,定能优美且引人入胜。总之,优美语言导入形成的的诗情画意,能让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能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去。

9. 幽默导入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是幽默。”幽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幽默的话题可以让学生在哈哈一笑中迅速进入本课的学习。以幽默睿智的话题导入,要注意让“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老舍语),还要注意幽默的内容要与本节课讲的内容密切相关。

10. 流行因素导入

此处的“流行因素”,是指流行于学生中的话语、歌曲等。当教师用上这些因素时,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使学生产生共鸣,点燃他们思想的火把。因为学生平时的情感体验被调动了起来,他们会觉得和老师、课堂的距离更近了,从而掀起课堂的一个情感高潮。借用流行因素导入,需要教师多与学生交流,时刻关注社会生活,以了解学生的喜好,跟上时代,并巧妙地把流行因素引向积极的一面。

新课的导入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只有精心设计和精湛运用导课艺术,才能使其与整个课堂教学艺术和谐统一,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课堂教学的收尾技巧

1. 轻松结尾法

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同学们,这一节课的内容就讲完了。”此种方法宜在一定的条件下适用:一是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顺利达到了教学目的,这时就不必再多说一些;二是学生近日各科学习任务较重,需要得到休息,以缓解大脑的紧张状况,在这种情况下,结尾再多说一些,倒不如来一紧急煞车,戛然停止好些。

2. 章回小说法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问题等下一节课接着讲。”此种方法宜在教学任务较重,需要两课时以上的情况下适用。这就要把教学任务像章回小说那样分成“几章”(几课时),但不一定死搬参考书,要根据教材实际而分,要善于找个“节骨眼”,像章回小说那样在关键的“节骨眼”上“刹车”,造成一种悬念。这样有力于促进学生探求新知。

3. 总结重点法

这也是当老师习惯使用的一种方法。每讲完一节课之后,都回过头来总结一下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几点或几条,重点是什么,反复强调一下,强化记忆。这种结尾的好处是,在学生们学习了一节新课之后,对主要内容和重点,能做到眉目清晰,记忆牢固。

4. 编顺口溜法

实际上这是总结重点法的一种特殊形式。讲完一课之后,为了让学生牢固记住本节所讲内容,如果只列出一、二、三……若干条,恐怕学生不易记住。如果老师稍微动动脑,根据教材内容编成几句顺口溜,使学生们念起来朗朗上口,易背易记,条理系统。有的顺口溜能使学生终生不忘。

5. 留有余味法

老师在讲课时,有些要重点讲,有些要略讲,有些则故意不讲,只做简单提示,留下让学生自己去做,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刻苦钻研的习惯。如一道应用题有几种解法,在课堂上老师只讲其中常见的一种或两种,其余方法留下不讲,让学生自己去做。

6. 稳定兴趣法

假如一节课上得好,定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这种兴趣表现得还非常强烈。“打破砂罐问到底”“鸡叫等不到天明”是这种兴趣的表现形式。但如果缺乏引导,这种兴趣是极易变动、衰退的,若要把这种兴趣引向稳定,就需要当老师的加以引导,进行培养,把本节课的兴趣迁移到后面。

7. 表扬鼓励法

喜欢表扬,是人们共有的心理状态,小学生更加如此。一节课结束后,总结一个成绩,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会使学生受到莫大的鼓舞。特别在某一章某一节即将结束的那节课的结尾,或是在一次测验之后的评卷课的结尾,运用此法,定会显示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8. 布置作业法

这也是一种较常用的结尾方法。在一节课的结尾布置预习下节课或是完成课后作业和补充作业,目的都是巩固本节所讲内容。但要适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就能完成。否则,作业布置太多,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来,造成负担过重,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一个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课堂收尾的技巧也是丰富多彩的,以上所述仅仅是一孔之见。值得注意的是,收尾的技巧不是唯一的,既能单独运用,又可融会贯通,总的原则是不落窠臼,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