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点学教育 (qidianxue.cn)

如何成为一名“好家长”?

日期 2023-10-20 引用 https://www.youtike.com/article/626.html       

教育是“做的科学”,也是“做的艺术”。科学是规律,需要专业,需要学习;艺术是行为,需要耐心,需要静心,需要专心,需要修炼。

 

家长,一个没有专业考试和专业学习的职业人;家长,一个不是职业的职业人;家长,一个对国家、对民族非常重要的职业人;家长,一个对家庭、家族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职业人。

 

 

1

什么样的家长

可以称为“好家长”

 

每个人对“好家长”的定义不一。

 

既然家长的称呼是因为有了孩子而起,那评价是否属于“好家长”,还应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场来说。

 

下面我从4个方面来谈谈我心目中的“好家长”。

 

1. 孩子认可的家长

 

好家长首先是孩子认可的家长,即孩子认可家长对待事情的态度,孩子认可家长处事方式,孩子认可家长的情绪表达,孩子认可家长的价值取向,孩子认可家长的语言表达,等等。

 

好多家长不太关注与重视孩子对自己的认可,认为孩子认可自己是自然与必须的。

 

殊不知,好多家长并没有得到自己孩子的认可。

 

孩子认可家长本应不是一件难事,孩子与家长有着动物性的本能依恋,可是,人与其他动物是有本质区别的。

 

人的后天学习能力提升,由此导致个体的思维与判断超越人之初的那个人,这就使得好些孩子不再依赖本能认可自己父母或者说不再完全认可自己父母。

 

父母亲要成为孩子认可的那个家长,的确要下些功夫。

 

这就是笔者提出家长要成为孩子“教育合伙人”,父母与孩子要成为“成长共同体”的理由。

 

2. 孩子喜欢的家长

 

好家长要成为孩子喜欢的家长,家长喜欢可爱、有想法的孩子,那么,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家长呢?

 

会蹲下身的家长,会听孩子说闲话的家长,会与孩子一起玩的家长,会和孩子开玩笑的家长,不是时刻都板着脸的家长,不是事事都“上纲上线”的家长……

 

要做到孩子喜欢的家长,对于家长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家长的关注点、思维方式、认知层次、处事方式等方面与孩子有极大的差距。这就导致家长认为应当“喜欢”的,孩子并不喜欢,甚至还反感。

 

笔者认为,家长要成为孩子喜欢的——

 

首先,家长要有平常心,让自己与孩子在一起过着“家庭日常生活”,而不是“严肃紧张的教育生活”,这会让家长处于正常的放松状态,而非刻意与刻板的“端着”自然升级的家长架子;

 

其次,家长要有平和心,接受与接纳自己与孩子的一些不过分的“不完美”,一些亲情式的“没大没小”;

 

最后,家长要有平等心,真心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他不是自己的“附属品”和表现不好的“部属”。

 

换位思考,我们自己、大多数人处于孩子的状况下,以及我们自己、大多数人在小时候,我们的家长是如何对待我们的,以及我们当时心里的真实想法。

 

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总不能成了婆婆又去欺负小媳妇。

只有家长怀揣平常心、平和心、平等心,家长的言行举止、处事方式、态度与情绪自然而然会成为孩子喜欢的样子。

 

3. 孩子敬畏的家长

 

孩子敬畏家长既是教育的需要,又是家庭文化与结构的需求。

 

大多数家庭,孩子“畏”家长比较多,也是家长较为“轻松”和“拿手”的措施。

 

有一个现象,随孩子年龄增长,孩子“畏”家长的程度会逐渐降低。这是因为孩子的“畏”是缘于孩子对家长的“依赖”,简单地说,孩子因需因无奈而“畏”,这种“畏”对教育的作用极其“有限”,甚至于有反向影响。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对家长的“畏”之前,要加上一个“敬”。

 

教育过程中,孩子对家长“敬畏”是不可忽缺的“条件”,有“敬”的“畏”,“畏”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就能得以发挥;没有“敬”的“畏”,“畏”只是满足教育者的自我感受,对教育的作用“微乎其微”。

 

4. 让孩子有收获的家长

 

无论是做孩子“认可的”“喜欢的”还是“敬畏的”家长,最终的目标是让孩子有收获。

 

孩子有收获,实则是检查“家长工作”效果的最科学的方式。

 

 

 

2

如何能成为一名“好家长”

 

可以说,想成为“好家长”是家长的“终极”追求,但真正成为“好家长”的家长,并不是很多,或者说,不是很多时候都能是“好家长”。

 

下面从5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成为“好家长”。

 

1. 了解家长是干什么的

 

家长的工作,如同开了一家公司,一家不能“倒闭”的公司,一家“终身”责任公司,一家“无限”责任公司。

 

而且作为公司“董事长”的家长,是全年无休,且事无具细的第一责任人。

 

家长是没有“资质”的“全能职称”岗位,家长是“能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全能选手。

 

家长面临的是,要做好长期吃苦、受气、担忧、担责,并且是完成一个“目标”,又有新“目标”的准备。

 

知道家长是干什么的,就要有所准备,心理准备与能力准备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家长学习是做家长的基础与必备条件,每位家长都应该有从“陪伴孩子”走向“与孩子一同成长”的准备,否则,当好家长只是句空话。

   

2. 了解别的家长干了些什么

 

了解别的家长做什么?别的家长怎么样做?别的家长做到怎么样?是做好家长的另一途径。

 

了解别的家长这些情况,对自己至少有以下几点帮助。

 

帮助一:从别的家长那里得到启示,学到方法;

 

帮助二:从别的家长那里发现问题,做好“防范”;

 

帮助三:不会觉得自己“痛苦”与“孤单”;

 

帮助四:可以相互合作,结伴同行。

 

了解别的家长干了些什么,对家长做好家长有积极正向的作用。

   

3. 了解孩子为什么叫“孩子”

 

帮助孩子,教育孩子,与孩子打交道,就要了解孩子,这样家长才能“有的放矢”。

 

了解孩子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个是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基础与共性规律,一个是你家孩子与其他孩子不同的特点。

 

二者结合起来,就能让家长较为完整了解孩子为什么叫“孩子”。

 

家长了解孩子,一是可以寻找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规律,提早预防或介入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二是对孩子出现的一些现象与问题,不会太“恐慌”,不会“束手无策”,利于家长的教育。

 

做一名好家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了态度外,除了方法外,还要有知识支撑。

 

4. 了解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变成今天的“孩子”的

 

喜欢别的小孩,是好多家长内心的感受。网络上,甚至于把“优秀”孩子称为“别人家的孩子”。

 

那么,家长朋友们,你们对“别人家的孩子”,除了羡慕外,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想法呢?

 

笔者认为,家长应该了解“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家孩子”之间,客观存在哪些差异,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不能一概而论,说“谁优谁劣”,而因清晰表达“谁哪些优,谁哪些劣”。这样避免“一棍子打死”,既不客观,也不科学,更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家长的教育。

 

家长应该了解“别人家的孩子”,是因何变成今天的样子,不但要从孩子身上去寻找原因,更要从家长身上寻找理由,同时还要站在各自家庭情况和孩子个体差异去思考。

 

家长如果能这样去看待“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你家的孩子离变成别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就不远了。

 

5. 了解自家的孩子为什么变成今天的“孩子”

 

有些家长,说到自家孩子,总是“摇头晃脑”,总是“唉声叹息”,总是“怨声载道”,反正是“一百个不满意”。

 

我们姑且说,你的孩子不够优秀,经常犯错误,让你觉得不可思义,让你觉得“失败”……

可是,你想没想过,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今天的“孩子”?那你怎么办?

 

前面讲到家长的“表现”,都没有帮助你解决问题。如果,你依然不改变,不从家长的观念、想法、言语、行为、情绪、投入、方式等方面有改变,你的孩子,可能还不止现在这样“糟糕”,因为“糟糕”是没有最糟,只有更糟。

 

作为家长的我们,最需要做的是:找原因,变方法。

 

找什么原因?找谁的原因?家长回答这个问题,就表达出家长的认识和可能的改变,当然,前提是家长回答是真实且客观的。

 

我有一个观点,“今天的现状是昨天的状态;今天的状态是明天的结果”。

 

变办法,家长教育方式与方法的改变,这是家长必须面对的“艰辛”与“艰苦”。这个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是件非常难的事。需要大家不断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去反思……

 

教育是“做的科学”,也是“做的艺术”。科学是规律,需要专业,需要学习;艺术是行为,需要耐心,需要静心,需要专心,需要修炼。

 

来源 |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