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家庭教育搞好,还需要把整个家庭建设好,需要学习现代家政学。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近些年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之后,大家开始对家庭教育重视起来。我认为,要把家庭教育搞好,还需要把整个家庭建设好,需要学习现代家政学。
现代家政学是社会教育中开辟的新领域,是建设现代家庭的系列知识体系,包含了家庭教育学、家庭经济学、家庭社会学、家庭卫生学、家庭美学、婴幼儿和青少年心理与教育等内容,对优化家庭、丰富社会教育内容,提高家庭文化精神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早在1987年,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何东昌同志曾指示北京师范大学能否办一个家政专业,把教育研究工作从学校推广到家庭。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倡议,经过仔细研究论证,主要考虑到这个专业毕业以后的职业选择问题,认为当时办一个专业,时机还不够成熟,但家政学的知识却很需要,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具有一些家政学的知识。于是我们先在学校里开设一些家政学的选修课,首先开的是家庭教育学,没有想到受到学生欢迎,选修这门课的学生超过了五百座教室的容量,可见这门学科的生命力。1990年我们还编写了教材,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举办了“现代家政学”系列讲座,受到观众的欢迎。
开展家政学研究,推广家政学知识,并非偶然。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社会各阶层的需要。经过多年的讨论,我们越来越感到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为政治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还有文化的功能,要为文明建设服务,为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服务。教育不仅给人们知识和谋生的技术,而且要教给人们做人的道理。这种做人的道理,当然包含着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具备的思想品德,还包含着如何使一个人在社会上能够和别人相处,能够生活得充实美好。
随着人民群众的家庭物质水平普遍提高,必然在精神生活上提出更高更广泛的要求,迫切希望提高家庭生活的质量,追求更加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由此,社会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开展现代家政学教育的要求。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家庭则是社会的细胞。有了细胞的健康,才会有整个有机体的健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治理社会环境,必须抓好家庭环境的建设。家政学分析研究了家庭内部及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指导各种类型家庭建设科学的家庭生活,合理安排和处理家庭事务,建立起良好的家庭伦理感情生活,促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和发展,使人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家庭和社会风气,促进安定团结。
开展家政学的研究和教学,是教育观念向现代化转变的必然结果。现代教育观念是一种大教育观念,它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而且扩大到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本来家庭教育的起源是最早的,但学校教育的兴起,使家庭教育黯然失色,于是学校教育成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但是家庭教育依然存在,不过由于它不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约束,所以没有人重视和研究它。现代教育重新把家庭教育提到应有的地位。学校教育如果不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将一事无成。
现在家庭结构简单了,生活条件普遍改善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但由于社会上缺乏家庭生活指导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出现了许多孩子不会劳动、不爱劳动、不懂文明礼貌、不晓得艰苦朴素、缺乏毅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状况,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担忧。
家政学的内容不限于家庭教育,对象也不限于未成年人,它是适合各种年龄阶段的学问,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人事干部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从一线退了下来,赋闲在家。老年人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不仅可以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余热,还可以在调节家庭生活方面起重要的作用。老年人通过学习现代家政学知识,并运用于家庭事务和社会事务,将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把晚年生活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对社会、对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家政学的兴起很早。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富饶的商业城市在欧洲各地出现,一些大商人为保持家业不衰败,亲自撰写家政论留给后代,教子女调整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后,家政学在欧美地区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大学开始设有家政学课程,美国国会还通过拨款,专门资助职业学校设立家政科,有的地方还专门成立了家政师范。日本更重视家庭知识教育,家政教育现今已经系列化。许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培养家政学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家政学教育在我国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当前,首先要纠正那种把家政学误解为培养太太夫人的片面看法,同时,注意剔除家政学中的封建思想,注入时代的内容,把这种过去只为少数人服务的知识解放出来,让它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家庭服务。
现代家政学还包括如何持家理财、正确消费,如何美化家庭和搞好家庭营养与护理等内容。开展现代家政学教育,不仅是时代的需要,而且是千家万户的紧迫要求。深入开展家政学研究,建设完善的符合国情的家政学体系,宣传和普及家政学知识,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