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与“共生文化”,在我看来就是给予每一个孩子更多的发言空间,让学习不再仅仅是单一的传授,而是为学生搭建起更多相互交流、引导成长、实现多维度发展的平台。
教师教授知识的过程应该被“引导学生学习”所取代,因此,师之引导至关重要。但是近来一段时间的经历让我对此有了一些改观,我想仅仅是引导的作用还不太全面,之所以这样说是来源于一次课堂的启示。
在讲完《学会看病》这一篇课文之后,围绕对教育的认识、教师角色的定位等话题,我跟学校的翟淑君老师就进行了深度沟通。这是一次深刻且愉悦的谈话,深刻是因为我对于师之位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愉悦是因为想到把自己置于这一新的位置的有趣之处。
老师的位置是引导者,这是我之前的看法。通过和翟老师交流,我更多地看到了自己“大朋友”的角色。
是的,更好地融进课堂,是应该作为一个大朋友去带着孩子们学习,带着孩子们玩耍,是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是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让每个学生和老师一样都有平等的发言权,这个时候主角不一定是学生,可以是每一个人。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界限不那么明显的时候,也许教师才真正有成为主角的机会,也能真正地体验一次当主角的快乐。
在此之后的一次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甚至发现我的角色还可以再转换得多一些,甚至可以让学生成为自己的老师,而且我还要为这一角色的施展提供更多的机会。我是你的老师也是你的朋友——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探索。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采取自己喜欢且方便的方式认识和理解相关联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归类。
学生对于生字词的学习不仅仅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的形式,而且还应给予更多的展示空间。于是,课堂上孩子们成为了主导,他们“手舞足蹈”,甚是喜悦。在自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主动性大大地提高了,并且学习兴趣比起以往教学形式而言也更显浓厚。此外,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们的合作协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有一次,我决定用课本剧的方式进行项目学习,让孩子们负责“我来主持我来演”。
在给出大方向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做。孩子们自己组成团队,人数不限,完全看个人喜好,志同道合。有的三三两两,有的五五六六,自选展示形式、自定主题……完全自主下的学习,让他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于是,他们总是时不时地跑过来问我“老师,什么时间可以展示?”抽空就问“老师,能不能去排练自己的课本剧?” 在其中,他们有的是导演,有的是编剧,还有的担任着导师的角色指导同伴如何去表演……
项目学习中,我们鼓励孩子们在真实的任务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在此过程中师之作用更应该是引导。导师的命名大概就是由此而来的吧!但是在引导的过程中,我还会鼓励学生创新,并且在创新的过程中,给予孩子们更多的交流空间。
于是孩子们设计出了带羽毛样式的、彩纸叠加样式的点赞卡,成果“别致”,充满创意。
一天,六年级的学生跑来班里送“菜花”,原来环廊里的菜花熟了,六年级的学生们就主动担当起了采摘菜花的任务,同时也担当起了在群里分菜花的任务。看着这一块块掰好的新鲜菜花,我心里顿时感觉甚是温暖,尤其是“家”的感觉更是浓厚。
翟老师看到这么多菜花,心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好点子,“谁有时间将这些菜花加工一下,做熟了,明天带到学校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一定是父母方便的?谁主动承担一下?”听后,班里的某某同学在所有报名者中脱颖而出主动承担起了为大家做菜花的任务。
第二天一大早,某某同学将做好的美味的菜花沙拉带到了教室。学生们想办法将菜花摆盘、装盘、上盘、品尝起来。孩子们甚是喜悦,因为菜花沙拉实在是太好吃了,并且还有沙拉味儿、糖醋味儿两种口味。结果两袋子的沙拉全被“搜刮”空了,孩子们的嘴就如同龙卷风一般将讲桌上搅拌好的沙拉全部地、迅速地、彻底地卷走了······
师:你们昨天吃的菜花是从哪里摘得?
生:就是这里。(指着环廊外的具体位置)师:每个群都有特定的种植空间?
生:是的。
师:那为什么有的叶子里有菜花,有的没有呢?
生:因为菜花有公的,有母的。
师:啊,原来是这样啊?你怎么知道的?
生:爸爸告诉我的。您看这就是公的、这就是母的,这边的这些都不是咱们班的了。
师:原来是这样啊?
生:爸爸说树也是分公的和母的。
师:啊,你懂得这么多?
说完,孩子开心地跑了。
通过和孩子的对话,我感受到原来学生也可以成为我的老师。这让我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对“教学相长”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借此,我想教学相长其实不应该单单的局限于偶然的发现当中,作为教师应该给予它更大的空间,于是我喜欢上了和孩子聊天,问孩子问题,想要更多地了解他们的世界。在相互讨论中,我们彼此解疑,彼此学习,彼此认可,彼此交心。
因正值学校红山校区的孩子们来北校区游学,在热烈欢迎他们到来的同时,我也在关注着他们的生活。一次闲暇的午后时间,时间终于不再那么的紧张。于是,我便和红山的几个游学生展开了一次悠闲的交流。了解了他们来之后的感受和收获,也同时了解了他们的困惑与不解。
与红山学生们的聊天记录
师:这几天有什么样的感受吗?收获的、困惑什么的都可以说说?
生1:这里的上课形式很新颖,跟在那边上课不一样。
生2:这里的同学很热情,比上次来的时候感觉更热情了。
师:你们在那边见过我吗?
他们说:见过(没见过)。
师:老师之前也在红山校区那边待过。
·······
师:那有什么困惑吗?不太习惯的地方?
他们说:没有什么不习惯的······
师:那你们对这里的环境有什么感受?
他们说:我们不知道班组群是什么,为什么有班组群?
······
基于他们喜欢我课堂的反馈,我了解到我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上课方式。基于他们提出的困惑,我了解到了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解决措施。总之,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彼此都带着一些收获,怀揣着一份温暖。
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沉淀,我渐渐的清晰了教师应该在的位置,也渐渐地了解到孩子们的世界别样的美好。
一个个具体的故事,让我对师之角色大转换不断有新的思考。相信在这样不断探索、不断思考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更多的成为“未来教育家”的机会!
转自 | 教师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