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在驾校学习并准备科目二的考试。这段学习经历竟启发我从另一个角度重新看待教育问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经常提醒自己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多从学生角度看问题,但什么是学生角度?什么是真正的换位思考?只有当你走下讲台全身心地做一次学生才有可能体会。
Part.1
教师说的话真的有用吗?
我在驾校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天资,反而常常让教练很头疼。师傅在教我这个后进生的过程中,说出了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话。
师傅说:“你刚才又乱开,你在想什么?心里有事就不要来学车!”听到这句话的我并没有如师傅所愿立刻收心,我想:我明明在专心开车,只是学得慢一些,你为什么要冤枉我?带着情绪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常常会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推测学生,做不好就代表上课不专心,上课不专心就应立刻批评。师生想法不一致,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师傅说:“这么简单的操作,为什么反复出错?”听到这句话,我感觉自己的错误比一般人更多,让师傅失望了。但是,这对我改正错误并没有直接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犯错是难免的,也需要被允许。教师不应该随意斥责学生,而应该将错误看成教育契机,化错误为进步。
师傅说:“你凭感觉开就好,不需要知道点位。”在我偶然一次完成曲线行驶后,师傅这样说。其实,偶然的一次成功,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诀窍。学习没有捷径可走,教学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没有详细的指导、踏实的练习,学生不可能掌握诀窍,更不可能获得师傅所描述的“感觉”。
师傅说:“你看某某比你来得晚都考过了!”“别人家孩子”的故事从小听到大,没想到学车还要再听一次。人与人之间能力的差距需要被承认。我们需要向他人学习,但也不用把优等生的能力作为所有人的标准。学生也许逃不过“同伴压力”,但教师要有意识创造开放与轻松的环境来缓解压力,而不是去强化它。
Part.2
考试失利后学生在想什么?
学生可能会想,“我努力了但我就是做不到”。教师常常将学生考试失利归因为没有努力。但不同的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并不是所有人努力了就可以考出满意的成绩。有的学生跑得快,有的学生走得慢,教师需要静待花开,不否定他们的努力,给予后进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学生可能会想,“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考成这样”。学生在考试后,常常不能正确分析原因,难以找到改进的方向。其实这个时候,他们改变现状的动力最强,迫切需要有经验的教师指点迷津,少一点指责和抱怨,指引学生如何走出低谷才是最重要的。
学生可能会想,“我一科考差了,其他科也学不好了”。学生在失败后容易自我否定,将情绪扩大化,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就不是学习的料。在情绪的低潮期,教师需要用爱用心去温暖和陪伴学生,创造契机让学生体验成功、重塑信心。
Part.3
考后如何归因?
科目二挂科后,我生无可恋地发了一条朋友圈,却意外收获了朋友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女生都这样,一般都要考两次”“考第二次多学一点,以后上路不慌”“你其他方面很优秀了,不可能样样都出色啊”……我都不知该怎么回复。
如何归因?我怨报名太早,还没准备好;我怨自己工作忙分了心;我怨师傅教学不认真……这些抱怨好像的确让我好受了一点,那是因为所有的归因都指向外界。这有利于情绪的缓解,但似乎无法提供改变现状的路径。
于是,我也分析了自身的原因:不够坚持,练习中连续性不够;毛手毛脚,对离合的控制不稳定,车速忽快忽慢;操作能力欠缺……这些都属于内部归因,直指问题的核心,有利于制订下一步的改进计划。
同理,学生在考后分析原因时,需要外部归因与内部归因相结合。通过外部归因缓解压力、重塑信心,通过内部归因找到问题的关键和改变的契机,内外结合,方能信心满满地达成目标。
来源 |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