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底色。教育发展到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新型学习场域的今天,它如同滚雪球一般,更是成了一门决定学校能否实现深度转型的大学问。站在系统、专业的角度深度解析师生关系的关键逻辑,重新审视自身实践,我们更有可能缩短与教育理想之间的距离。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肯尼思·J.格根教授在其《关系性存在: 超越自我与共同体》一书“第三部分专业实践中的关系性存在 ”中 ,专章论述“ 关系型教育 ”。作为社会建构主义者 ,格根认为,“课堂不再是我的船,我也不是它的船长”,“课堂上发生的一切都是我们共同完成的“,“既然所有的知识都是一种共同体的创造,有效的教育理应增进人们对关系过程的参与”。
这些论述对于当前我们审视教师发展与教育变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包括思考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区别于一般性人际关系,必须具有教育专业要求。
重新想象:人人渴望的师生关系到底是什么?
有一所学校,生长着这个时代人人渴望的师生关系:
据说,这里不再把知识作为学校的核心,而把关系作为学校的核心;这里的师生关系,不再是“管与被管,教与被教”,而是“共生共学,相互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与互动需求,成为学校存在的根本价值。
据说,这里既不是“教师第一”,也不是“学生第一”。师与生没有传统意义的等级排序,只有面向未来的角色分工;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这里的师生从情感上亲密无间,心心相容,互相接纳——学生因为“亲其师”,所以能“问其难,信其道”;老师因为爱与相信,所以能支持、责备和陪伴。
这里的师生从形式上呈现为“学习共同体”的样子,共同的人生目标都指向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性解决问题,并致力于不断自我发展;这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里的师生在角色上互补与支撑,分工上有如“教练和运动员”;而在不同的时候,彼此都可以成为学习行为的“平等首席”:
或者教师成为中心——当学习过程需要鼓励、评估、导演、导师、学习行为的设计等角色介入的时候;或者学生成为主角——在知识获取、技能精进、品格生长、自我发现、他人合作、好奇心培养等方面;或者双方互为学习行为的“生态协作者”——围绕同一个目标,实现共同的学习,成为相互支撑的伙伴......
人类的教育史,经历了压抑儿童天性、无视学生人格、“师尊生卑”的师生关系;走过了完全从儿童天赋、兴趣和需要出发,彻底以儿童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今天,我们该如何走向真正独立平等、分工有序、共生共学的关系?
情感因素: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灵魂的相遇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乔纳森·特纳指出,人类是地球上最具情感的动物,社会中的每一纬度都是由情感所凝聚的。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灵魂的相遇,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关系,在师生交往和互动中,情感是关键中介和纽带。
来源 | 教师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