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点学教育 (qidianxue.cn)

磨课从课堂“冷场”开始

日期 2022-04-12 引用 https://www.youtike.com/article/446.html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倍数》一课,教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课伊始,教师出示了下面两组题和自学提示:

    (1)12÷4 =         40÷8 =         315÷15 =
    (2)11÷3 =         43÷8 =         637÷15 =

  先计算出得数,然后和同学交流计算的结果,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计算出结果后,发现并说出了第一组算式结果没余数,第二组算式结果都有余数。然后教师顺势说,像第一组这样因为12÷4没有余数,我们就说12是4的倍数。接着教师问学生:剩下那两道题还能试着说吗?学生都说对了。最后教师让学生自己试着写两个算式,然后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并说明理由。学生也都答对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是按照教材的设计方案,通过找规律引入→教师引导明确概念→学生进行表述这样的方法组织教学的,层层推进,扎扎实实。

  就在这时,教师因为想到教材上有写出100以内7、8等数的倍数的要求,所以想在这里先预热一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2的倍数怎样找呢?没想到学生突然一怔,一时没人举手,过一会儿回答的也是云里雾里,有的还说2的倍数是1,在这里纠结了好一阵,一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清楚。

  课下我们针对课堂上出现的这一幕进行了反思。学生怔住了,暂时出现了“冷场”,应该说明我们的问题设计是有不足的,学生不能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教师原来让学生练习的是30是5的倍数,20是4的倍数等形式。现在问2的倍数有哪些,仔细比对一下,就会发现后面这个问题需要逆向思考了,这对于刚刚学会但并未理解透的学生而言难度就大了,量的积累还不够,出现“冷场”也就无可非议了。所以我们认为应该修改问题使步子小一些,循序渐进,最后水到渠成。

  经过重新设计,我们这样修改:根据学生说的谁是谁的倍数,在其中随意挑选一个,比如12是6的倍数,向学生提问,还有谁是6的倍数(这时学生一定能说很多像18、24、72等,这是量的积累,量足够了就有了质的提升),然后教师追问:这些数为什么都是6的倍数(因为这些数除以6都没有余数。这样既对前面内容进行了复习,又为接下来的思考奠定基础)。这时,教师再问:现在写出6的倍数,你能写出多少个?试试看,如果你不仅找到6的倍数,还能把寻找的方法讲给别人听,那可真了不起(前面已经找到几个6的倍数,虽然还是逆向思考但已经有了铺垫,所以这里再写出其他的就不难了,并且在写的过程中寻找规律,把教学引向深入)。通过在另一个平行班里进行实践,效果不错。

  由于教师与儿童在年龄与知识上有很大差异,这就使得我们所想的问题常常会与儿童的思维形式、角度等不一致。问题的深浅度有时把握不准,我们往往以为是很简单的问题可他们却不会,课堂上曾经出现过不少“冷场”,与问题的设计有着密切关系。当我们的课堂上出现“冷场”时,是否会在课上进行及时调整?如果一时没有找到好的方法,那么在课下应该反思一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怎样调整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般先是自己反思找出症结所在,然后在实践中去证实,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一定要按照学生认知活动规律循序渐进,具有启发性,讲究逻辑,做到环环相扣,学生就会思之有源,言之有据,逐渐提高。不要小看一个问题,它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发求知欲、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避免随意发问,只有精心设计问题,才不会让学生的思维混乱,才会少出现一些“冷场”,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有效,收到实效,走向高效。

 (本文转自中国教师报,作者单位系河北省承德县孟家院学区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