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点学教育 (qidianxue.cn)

最少管理:让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

日期 2023-10-20 引用 https://www.youtike.com/article/431.html       

      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这是学校的题中之义。但是学校事实上一直是一个官僚组织,或者说在模仿官僚组织,不断地在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指令。这指令,不仅包括了学业指标,而且日趋多元,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功能:消防、普法、禁毒、节水、防疫、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费维权……学校早已经不是宁静之地,而成了社会各种矛盾冲突的承载者。双减背景下,学校的处境更为复杂。

 

      改革一直在反复,不断地在扩大校长自主权,以及加强对校长的领导之间反复循环。但是无论如何,校长都是不能抱怨或躺平的一类人。当校长抱怨或躺平之际,我们就放弃了自己的领导力。校长是教育系统最应该具备领导力的群体,而真正的领导力,本身就意味着在艰难的处境下,率领团队取得成就。

 

      当今时代,整个社会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学校的变革,是最缓慢的,学校的组织进化,是远远落后于时代的。但正是有想法的校长可以有作为的地方。而朝向未来的学校,必定不是官僚结构,而应该是学习型组织。那么,怎么在目前的条件下,促进学校朝向学习型组织?这是一个挑战。

 

培植小型组织

让每一个细胞充满活力

 

      官僚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层级化,上传下达。学习型组织的突出特征,则是扁平化,或者也可以说,是分布式,去中心化。换句话说,学校内部有若干个独立运行的灵活性极强的小型组织,它们被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连接起来。这种连接,是一种支撑性的连接。

 

      学校组织管理上的细胞,有一个最佳的人数与结构。一旦人数不足,结构缺失,就无法有效地完成任务。一旦人数过多,结构复杂,那么,沟通成本就会非常高,从而导致结构臃肿不堪,结构中就会出现消极怠工人员,成为组织的拖累。

 

      那么一个小型组织,最佳人数是多少呢?

 

      相关研究表明,3-7人最为合适。

 

      这种小型组织的好处,是大家高度熟悉与默契。组织中任何一个人的缺席,都会有人迅速补位。同时,任何人的懈怠,都能够被组织中其他人迅速觉察,并引发组织内部的群体压力。这样,就减轻了管理层的负担,小型组织的结构中,会自然地产生彼此之间的约束力。尤其是,因为小型组织的属性,要完成工作,必须以合作取代竞争,这也促进了组织的良性发展。

 

      那么,在一个小型学校中,这类小型组织,有哪些呢?

 

1. 班集体:由语数外老师,再加上一名分配到本班的艺体老师或行政后勤老师,组成3-4人的小型组织,对本班负责。数学和英语老师可以同时加入两个班集体中。

 

2. 教研组:可以根据尽量不超过7个人的原则以及工作内容进行划分。如果每个年级四个班,则可以划分为低段教研组、中段教研组和高段教研组,每段独立成为一个小型组织。

 

3. 后勤组;由3-7人组成。如果人数多,可以继续分化为餐厅组、公寓组、保安组。

 

4. 行政组:由3人组成(包括兼职),负责内外的协调、大型活动的组织、接待、公众号等事宜。

 

      如果学校更大一些,还可以继续分化:校长办公室、学生管理处或德育处、教研处、宣传接待组……

 

      那么,这些小型组织,是如何运作的呢?

 

      我以教研组为例。假如低段语文组,包括一二年级,是由4-8个人组成。那么,他们就要为低段学生的语文学习整体负责,并且,有一位组长负责领导。他们需要做什么工作呢?

 

1. 以学期为单位,制作工作及课程计划,并经过审定同意。计划中包含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研安排、测评方案、教学进度表等内容。

 

2. 负责组织每周一次的常规教研,以及临时加入的教研。

 

3. 组织本阶段学生的语文活动。例如讲故事大赛、诗歌朗诵会、听写过关、期末测评及庆典等。

 

4. 本组的外出学习申请、共读等。

 

      这些,是相对独立完成的。好处是明显的,既能够有效地落实工作及课程计划,又能够根据学生的发展,灵活调整,不断地激发创造性的想法并随时落实。而且,因为不是全体语文组的活动,调课相对比较容易。

 

      那么,怎么处理低段语文组与整体语文组的关系呢?

 

      因为教学内容和学生对象不同,大组频繁教研的效益实际上已经下降了。这时候,大组的意义在哪儿?在于促进各小组之间有价值的交流。

      比如,大组的教研活动,可以设定为每个月一次,每次半天或两节课。教研活动可以由以下内容构成:

 

1. 各小组分享本组一个月来的工作进展(不超过10分钟或18分钟),形成一种详略分明的分享结构,重在介绍突出的经验以供借鉴。同时,提出困惑用于讨论。

 

2. 课程展示,或研课。用课堂来展示本组的课程进展,可以是晨诵课、整本书共读、语文课等等,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分享和交流。也可以是相关的经验介绍,比如如何教生字,如何批改作文,等等。

 

这样的好处,是既小团队齐心协力共同作战,又大团队相互启发彼此借鉴。而且,因为这是一种分享机制,每个团队每个月,都要分享自己团队过去一个月来最有价值的部分,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压力,这种压力会迫使大家不断地创造。

 

最少管理

将小型组织链接起来

 

在学校层面,就要思考几个问题:

 

1. 如何寻找和确定小型组织的领导?

2. 怎样持续维护小型组织的工作热情?

3. 如何处理小型组织之间的关系?

4. 小型组织蜂起,校长做什么?

 

      校长最发愁的,可能就是人才不足,尤其是管理人才。然而,人才不足,是所有组织共同存在的问题。组织的使命,并不在于“得天下英才而用之”,而在于让组织内部源源不断地生长出人才。许多学校,大量地引进名师、专家,结果办得很平庸。优秀的校长,要善于用最普通的材料,做出最好吃的饭菜。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小型组织,就是一个紧密链接在一起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的人,会迅速地选择和适应自己的角色,形成生态位。有人是唐僧,有人是悟空,也有人是八戒或沙僧。很多时候,不是先有了人才,才有了岗位,而是先有了岗位,才生长出人才。

 

      就是说,校长要从小型组织中,选择最有领导力潜质的人,来担任领导。这个人,往往并不一定是学术水平最高的,而是能够把大家团结在一起的。比如亲和力、意志力、奉献精神、条理性、人格魅力……找到这样的种子,而不是成熟的人才,然后让他在合适的土壤中自我进化。

那么,怎么避免小型组织的领导者不负责任,甚至躺平呢?

 

      授权、支持与反馈。

 

      充分授权,是避免一个人躺平的最好的方式,这是人性。人渴望自主,一旦获得了自主,工作的动机就大大地增强了。但是仅仅有自主还不够,如果频繁地失败,或者遭遇团队成员的冷嘲热讽,那么,放弃就是大概率的事件。所以,伴随着授权,还要有必要的指导与支持。这个支持,也包含了系统对人的支持。整个围绕着小型组织的系统,不应该是指令式的,而应该是支持式的,或者说服务式的。

 

      比如,假如小型组织要打印一个东西,还需要看人脸色,或者获得批准,那么,这就意味着它没有获得相应的的资源。

 

      反馈包含了评价与展示两部分。评价往往是自动生成的,由数据决定,而且评价伴随的奖励,是以团队为主的。更重要的是展示,即让优秀团队的经验,在更大的平台上被看见。这样,就能够不断地形成良性循环。

 

      组织小型化后,如何处理小型组织之间的关系呢?

 

      答案很简单,用功能连接起来。就像人体这个组织,是由许多功能模块组成的。学校要在制度设计时,将小型组织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

 

      学校的所有组织,整体上可以分为四大功能模块。

 

      一是大脑部分,主要是由校长及校长办公室来担当。这个部分的功能,是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文化与制度、小型组织领导人选、小型组织的工作计划审定与评估、宣传与接待、财务等,并且,解决任何一部分可能出现的严重问题。

 

      二是学术部分,即以教研组为核心的系统。这个系统,是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确保课程的设计与落实,是学校的心脏部分。

 

      三是德育部分,即由相关中层管理者、德育处、班主任组成的系统,主要是解决学校各个层面的学生管理问题与道德人格发展。

 

      四是后勤部分,即由公寓、餐厅、安保、后勤等组成的系统,主要是为其他组织的工作,提供后勤保障。

 

      举个例子,低段教研组要做一个讲故事大赛,在工作群里提出计划。计划中会有后勤支持,例如奖励购买、会场布置等。只要在预算内,后勤就要无条件地执行。如果超出了预算,或者与其他活动出现场地冲突,行政组(隶属于校长及校长办公室系统,在小型学校里,就是校长或校长办公室)就会及时地提出异议,进行沟通或协调。

 

      换句话讲,后勤是规则之内的执行系统,不能随便提出异议。后勤遇到执行不了的任务(比如资源或人手不足),也要通过行政组进行协调处理,而不能直接驳回,甚至对教研组指手画脚。

 

      一旦磨合成熟,做事就顺畅了,各个组织也都有自己的成就感。

 

      如果组织相对比较大,就会更复杂一些。比如分为级部。但是,运行的逻辑是一样的。

 

      那么,校长的作用是什么?

 

      方向的确定者,文化的守护者,问题的解决者。

 

      学校朝哪里去?我们需要有怎样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什么是学校的核心价值?我们要建构怎样的组织?我们如何对待彼此?这些都是校长要思考的。当然,这不只是校长要思考的,是全体教师都要思考和讨论的,但毕竟,校长是最终的决策者。

 

      学校层面的“共同生活”,往往是由校长或校长办公室决定的。

 

      例如,升旗仪式、全体教师会议、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以及一些涉及全校的大型活动,包括教师节等。这些,都是文化场合,需要非常慎重地设计和表达。

 

      以全体教师会议为例,尽量不要或者坚决不要用全体教师会议来传达文件或行政指令,行政事务尽可能分级分类传达,以及利用工作群。重要指令,要求收到后回复。全体教师会议,主要的功能是文化功能,是凝聚共识。

 

例如:

 

1.教师演讲,或组织、部门负责人演讲,内容以展示成就为主。例如,一个成功的课程,一次成功的问题学生转化经历,个人的飞速成长,怎么组织教研活动,怎么和家长沟通,做管理的经验教训等。

 

2.经典共读。主要以教育学经典为主,用于在观念层面让全校达成共识。书要选择相对薄的,或者可以读节选以及文章。校长亲自解读最好,也可以请专家解读,校长做总结,将经典中传递的观念与学校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同时,校长也是问题解决者。哪个小型组织出现问题了,组织负责人不称职或者需要帮助,校长就协同研究工作,梳理事务,直到走上正规,这也是一个支持和培训组织负责人的过程,包括发现负责人不合适及时调整。特别好的小型组织,也会深入进去研究经验,介绍给全校其他组织,也整合进校长自身的经验中去。

 

最少管理背后的制度逻辑

 

      管理之弊,大半在于走不出“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循环。最少管理背后,实际上是自组织的逻辑。这个逻辑,由一系列的关键要素组成:

 

1. 基础框架(底线):维持学校最低运转的基本规则与权力关系。

2. 小型组织:组织运行和保持活力的最小工作单位。

3. 校长办公室:全局把握,并审定小型组织的计划,以及进行评估。

 

      基础框架,是为了确保整个组织运行的流畅度;小型组织群,是一个相互交织支持,又独立工作的逻辑分明的核心工作单元;校长或校长办公室,是全局把握协调,下达任务,以及审定小型组织工作计划并进行评估的部门。

 

      校长办公室是一个全新的组织,相当于是一个服务于校长决策的智囊团队,由学校各项工作中最专业的人联合组成。比如最懂语文、数学、英语以及艺体课程的人,最懂德育工作和后勤管理的人。这些人本来可能也是部分小型组织的负责人,同时兼任校长办公室成员。这样,就能够保障决策与评估的科学性。

 

      传统的组织架构,弊端在哪儿?

 

      一是外行领导内行。真正的专业人才的主动性没有激发起来,组织缺乏活力。

 

      比如学校里最懂语文教学的人是谁?可能是语文教研组长(假设),但是,语文教研组长并不真正对语文组负责,而是对年级主任、教学副校长甚至是教导主任负责。他左右不了语文课程计划,也没有权限对本组成员的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负责。这样,他很容易沦为“联络员”,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比如提交相关资料,组织教研活动等。他无法真正地为语文组的课程与教学结果负责,也没有人要他负责。

 

      在这种情况下,领导方评估的不是组长,而是个体。这就导致了评估的单一化,例如依赖于考试成绩等指标。这样,课程改革的步伐就会非常缓慢,经常取决于领导意志。比如一会儿搞小组学习,一会儿搞自学改革,教研组长往往还成了改革的阻力之一。

 

      二是资源配置权力化,而没有流动到最需要的地方。

 

      比如语文组要做个活动,可能需要行政、后勤、安保等一系列部门的支持,但是,语文组并没有调配这些部门的权限。这样,活动就必须由校长室发起,语文组负责执行。这样,语文组本身自组织做活动的积极性就下降了。因为你哪怕到后勤处拿一张纸,你凭啥?在许多学校,后勤也差不多算管理层了,经常对一线指手画脚,动不动就要索赔,早就丧失了服务功能了。

 

      当一个本来在本领域很专业的人才或小型团队(比如教研组),他既没有权限,也得不到资源支持的时候,他自然就只能被动工作,为利益驱动而工作,而很难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这导致了校长的工作变得复杂了,还要考虑如何激发积极性,如何改进评价方案等等。最终一个相对高效率的学校,往往也是机械效率,比如说应试效率,而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效率。

 

      当然,最少管理是有成本的。

 

      这个成本,主要是对混乱度一定程度的容忍。因为自组织一定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甚至是必要的混乱,这也是活力的成本。组织需要更多的沟通协调,更持久的磨合。在管理上,也更依赖于智慧,依赖于判断力而不是程序。

 

      尤其在开始阶段,学校并不拥有大批成熟人才,在授权之初,必要的帮助指导,率先涌现出来的榜样的示范启发,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无论如何,校长劳力劳心,事事掌控,并不是学习型组织的有效路径。

来源 | 知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