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点学教育 (qidianxue.cn)

古代几月开学,考试多不多,什么时候放假?

日期 2021-08-31 引用 https://www.youtike.com/article/198.html       

 盼望着,盼望着,九月开学季的脚步近了,无数老母亲老父亲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来了“神兽”归笼的时节。但你可知道,不是每个时代的开学时间都是在九月,九月开学并非自古以来。

  农闲时才可入学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上至庙堂下至村野,大小事务都要围绕农时进行。学校教育亦不例外,需要避开繁重的农忙时节,在农闲时方可入学。据西汉崔寔《四民月令》,秦汉之时的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一年分别有两次和三次开学时间。

  “成童”即15岁以上、20岁以下的青少年学生,一年有两个学期,分两次开学。

  第一次开学是在春天,在“农事未起”的春耕大忙之前,要送“成童已上入大学”,学习“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科目。

  第二次开学是在十月“农事毕”,秋收结束,“五谷既登,家备储蓄”,家家户户都有余粮,“命成童入大学,如正月焉”,继续学习“五经”。

  “幼童”即9岁以上、14岁以下的儿童,每年有三个学期,分三次开学。

  第一次开学是在正月“砚冰释”,用来研磨墨汁写字的砚台上的冰片消融时,送“幼童入小学”,学习“篇章”,即《六甲》《九九》《急就》《三仓》等启蒙读物。

  第二次开学时间在夏末秋初,“八月暑退”,热气散去,天气转凉,“命幼童入小学,如正月焉”,继续学习启蒙读物。

  第三次开学在十一月“砚冰冻”,砚台结上冰片时,时令已到冬天,农闲无事,幼童再次进入小学。在春天和夏末秋初两次学习启蒙读物的基础上,幼童在冬季学期可以进入到《论语》《孝经》的学习阶段。幼童冬季入学也有在十月,《春秋公羊传》即言“十月事迄,父老教于校室”。南宋陆游《冬日郊居》诗亦云,“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陆游自注其诗言,“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

  入学年龄跨度大

  古代入学年龄没有一定之规,但通常比现在晚。据《春秋公羊传》,“八岁者学小学,十五者学大学”。而且,家庭出身不同的孩童,入学年龄也差别颇大。

  西周时期,王太子一般是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世子”,即公卿大臣的长子、大夫等低级官员的嫡子,13岁上小学,20岁上大学。而“余子”,即大夫等低级官员的庶出孩子,和部分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平民子弟,在15岁才能入小学,上大学的时间就更晚。

  后世入学年龄一般都在8至15岁之间。据明朝《嘉靖太平县志》,太平县“令民间子冀盼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皆入社学”;《嘉靖香山县志》则言,“八岁至十有四者,皆入学”。

  有个别神童入学比较早,如唐朝开元名相张九龄7岁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13岁出文集。《长安十二时辰》里李必的原型——李泌,7岁就能写诗作文,唐朝中后期理财名臣刘晏,7岁考中科举考试中专为少年儿童应试设置的科目“童子举”, 7岁学业便如此优异,则入学最晚也在四五岁左右。

  也有人开蒙较晚,迟至三十而立之年才能入学。北魏儒学大家刘兰因家贫,“年三十余,始入小学”。刘兰虽入学较晚,但进步神速,刚上学便将《急就篇》倒背如流,“家人觉其聪敏”,便砸锅卖铁送他到名师中山王保安门下研习《春秋》《礼记》《诗经》等。刘兰“且耕且学”,勤工俭学,三年便学成出师,开门立派,“学徒前后数千”,成为一代儒宗。

  入学礼是真的吗

  根据一些国学培训机构的演示,古代入学礼有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内容。就正衣冠而言,《礼记》认为“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正衣冠是明事理的起点,入学时要由先生为学生整理好衣冠,方能拜见夫子像,只有衣冠整洁才能静心做好学问。

  但这些并不一定是古代原始的入学礼仪,古代可能并没有这种统一的入学礼。现代有人认为,“入泮礼”就是古代的儿童入学礼,实则不然。

  春秋时期,鲁国君主僖公在都城泮水修建宫室泮宫,既方便举行大型仪式,也用来教育贵族子弟,后来泮宫就成为学校、尤其是州县地方官学的代名词。从北宋开始,州县官学和孔庙中开始修建半椭圆形的水池即泮池,上有石桥。“入泮礼”是指童生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场考试,考中秀才进入州县官学成为生员时,在泮池边举行的典礼仪式,而非现在小学生“入学礼”。

  考试是保留项目

  进入学校后,从古到今,考试是永远躲不开的保留节目。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考试制度的国家,早在西周时期就发展出定期考察学业的制度。西汉太学生每年考试一次,称为岁试,东汉改为两年一考。

  唐朝号称盛世,考试制度同样繁盛,有每十天一次的旬试、每月一次的月试、每季度一次的季试、每年一次的岁试、毕业考试等五种考试类型。学生如果岁试连续三年不及格,或九年仍不能毕业,会被开除学籍。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在考试成绩之外,又加入对学生平时操守、品行的考察,操行、学业俱优才能毕业。

  放假的日子又要到了

  盼望着盼望着,开学的日子到了,下次放假的时间也不远了。古代国子监读书的太学生一般都有休假,唐朝太学生假期较为规范,有旬假、田假、授衣假三种。

  据《新唐书·选举志》,旬假是每“旬给假一日”,每月只有三天休假时间,上中下旬各休一天,比今天学生辛苦得多。田假是在每年五月农忙时放假一月,让家住乡村的学生回家帮助父兄料理农活。授衣假是在每年九月天气转凉之时,给太学生放假一月,让其回家取过冬衣物。

  国子监是朝廷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太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回家路程远近不一。为照顾家远学生,距离长安超过两百里的学生,假期可以扣除赶路所需时间。假期结束后要及时返回销假,如无故逾期三十日、因故逾期百日不回国子监继续学业,“皆罢归”,开除学籍。

  太学生如果家中临时有事,还可随时请假,说明请假理由,报请国子监中层官员丞(从六品下)、主簿(从七品下)批准即可。但在特殊时期,太学生的假条会得到皇帝御批。

  据《资治通鉴》卷204,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太学生王循之给武则天上表,“乞假还乡”,武则天批示“许之”准假。狄仁杰听说此事后,上奏批评武则天为政太过事必躬亲,不懂“君人者,唯杀生之柄不假人,自余皆归之有司”的抓大放小为君之道,“彼学生求假,丞、簿事耳”,如此小事天子都“为之发敕,则天下之事几敕可尽乎”。武则天听后,“善之”。(作者 吴鹏 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

(本文章内容皆由网上转载,如有侵犯请联系删除)